盐城党建微信公众号 先锋盐城抖音号
郁翔:火线上的文化教员 2020-11-03 14:34     来源:    作者:    浏览:265次

手绘战争场景、为战士读报、做思想宣传、拍照留念……今年87岁的郁翔,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可谓多才多艺。

1950年,17岁的郁翔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二营五连担任文化教员。这支部队驻扎在厦门一带,因朝鲜战争爆发,二十五军一边备战,一边对部队战士组织文化学习。

郁翔记得,一天上午才下了文化课,团部就来了通知,让大家立即停课,将桌椅教具等移交给当地政府。领导并没有说明原因,但种种迹象都表明,要调防了。几天后,郁翔和其他战士们领到了后勤分发的二斤半重的棉被,还有棉衣裤。战士们就纳闷了,现在是八月天气,这难道要调往北方?接着每人又领到一把短柄锹,平时大家都用长柄军用锹,这短柄锹是战场上侧身卧倒时挖掩体用的。怕是要上战场吧?

出发前一天下午,团部召开全团党员及排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宣布入朝参战命令。会议决定,二十五军改编到二十三军,七十三师建制不变,至于对战士的动员工作,在车上进行。笫二天凌晨,部队先乘汽车到上饶,然后换乘火车北上,郁翔他们坐的是“闷罐子”车,每节车厢有一名连干,车子行驶了约一小时后,连干才向战士们宣布此行的目的。

几天后,军车抵达鸭绿江江边安东(今丹东)驻扎,用一周时间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首先进行防空演习。其时,朝鲜战场上美军“值班飞机”“值班炮击”频繁密集,志愿军常遭空袭,防空做得好可避免损失。其次是学习隐蔽,为避免“埋锅做饭”冒出的烟火暴露目标,部队还请了早先入朝部队的炊事员来指导怎样在野外砌“无烟灶”。郁翔回忆,部队还给每人分发了一枚跟毛笔套子一般大的小铜管,让大家将写有个人姓名和部队代号的小纸片卷好塞进小铜管,穿上线后系在腰带上,如此,万一牺牲了,也可以从小铜管内的纸片上查到身份。

七天准备工作结束,按上级部署,9月23日下午三时,郁翔所在部队从驻地出发,徒步行军进入朝鲜。连长走在队伍前面,指导员断后。副连长带着一辆马车迟滞出发,专门负责收容掉队的,副指导员则带领挑着油箱、背着行军锅的炊事班人员先于主力部队之前出发。跨过鸭绿江后,部队以日行军110里的速度步行到三八线,前后走了两个多星期,战士们的脚上都磨出了水泡。

到达三八线后,郁翔主要负责搞宣传。部队行军时,他们需提前半小时出发,然后选择一个醒目处用喇叭唱歌、说快板,活跃行军气氛,鼓舞士气。

平日里,给战士们读报是郁翔的工作重点,郁翔至今收藏着一份当年的《志愿军报》。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在朝鲜出版发行了《志愿军报》,此报属于军队内部发行的战地报,报纸4开本,平均每月出版8期左右,每周2期。其间也有号外、画页专版、文化美术作品等专门版面。报道的内容除了社论、国内消息外,还经常刊登通讯和各种参考资料。从1951年1月15日创刊,到1958年10月28日停刊,八年共出版了700余期。其发行范围仅为志愿军各参战部队,每个班分发一份。这份报纸曾经刊登了《英雄杨根思永垂不朽》《祖国的好儿子黄继光》等通讯,当郁翔把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读给战士们听时,大家都非常感动。

郁翔至今记得停战的那一夜,上面传来消息说夜里10点双方军队停止射击,战士们都怀疑,美军会守信用么?10点还差几分钟时,战士们一排排坐在坑道里,目不转睛看着表。终于,时针指到了10点,战场突然一片寂静,没有枪炮声,也没有照明弹,这时战士们才相信,是真的停战了。那一夜如此安静,战士们却失眠了,第二天天一亮,就有战士问,能不能到坑道外面去?每个人都想知道,又怕有突袭的子弹。大家观望着、等待着,终于太阳出来后,外面再次传来喧闹声,有胆大的战士按捺不住,跑出了坑道,试探着站在坑道边缘上向美军看。双方坑道相距不过五十米左右,他们看到美军正站在山头上唱歌、跳舞。一下子,悬着的心放松下来,招呼坑道的战士们都出来。那边美军士兵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招手打招呼,志愿军战士们也朝他们挥手打招呼。

在朝期间,郁翔除了用傻瓜相机为战士们拍一些纪念照、记录特殊时刻外,还时不时就画上一幅速写:跨过鸭绿江的士气轩昂、行军时部队的装备、朝鲜百姓房子被毁后在路边烤玉米充饥、路遇逃难的朝鲜百姓、被炸毁的朝鲜城市、部队快速通过清川江、志愿军战士匀米给朝鲜百姓……行军的所见所闻都被他画进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并保存至今。

停战后,郁翔并没有立即回国。为保卫非军事区安全,二十三军选调了一批优秀的干部、战士,组成民警大队,在非军事区巡逻维持秩序,郁翔成为其中一员。这一呆又是五年,一直到1958年秋,郁翔才跟随最后一批部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如今,70多年过去了,谈及当年在朝鲜的经历,郁翔几次表示,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名士兵,不是英雄,也没有功勋。然而,抗美援朝的胜利,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士兵共同奋战的结果!